大港地区党的活动和党所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是从1943年开始的,当时的大港正处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日伪、土匪、地主、汉奸等反动势力极为猖獗,大港人民受着残酷的统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时曾被敌人标榜为“模范治安区”。
1943年夏,我中共冀中八地委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派出由支队长兼政委李轩率领的津南支队,越过津浦路和运河封锁线,到路东来开辟大港在内的津南新区。同年10月,由特派员梁永泰、中队长赵庆云带领的津南支队手枪队,在三进津南侦查敌情后,才沿蔡公庄、同居一线,首次由小路到达上古林村。这是来我区的第一支党的队伍。
1944年3月,冀中区党委决定,将津南新区和津南支队,由八地委划归九地委领导。当年五月,九地委又将整编后的冀中九分区武工队(对外称:独立四大队),在队长周继发、政委潘玉峰的率领下,调到津南,充实了新区的武装抗日力量。武工队以我区的刘岗庄为基地,长期活动在小王庄、小辛庄、小国庄、杨柳庄、赵连庄、增福台,甜水井、南、北抛庄、南、北和顺、钱圈、马圈、马棚口、沙井子、徐庄子、王家房子一带,神出鬼没,袭击敌人。
1944年10月,冀中区党委又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开展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工作”的指示,决定将津浦路西划归静大县,路东划为津南。并决定成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李轩任书记,洛涛任副书记。从此津南地区有了统一的党的领导。由于我区西部处于津南地区的中心,故津南工委的驻地,先在十八户,后移北抛庄。1945年7月,津南县委和县政府在北抛庄召开成立大会。当时津南县的一、三区就是现在的大港区。第一区(后改北抛区)区委书记华国斌,区长谢显周;第三区(后改小王庄区)区委书记李庆林、付书凯,区长刘拓、张志洲、黄道。根据他们和当年曾在大港战斗过的现任市委付书记刘晋峰以及陆国恩、韩峰、梁永泰等革命老干部的回忆:他们刚到大港的时候,由于人生地疏,加之敌伪的反动宣传和保甲制度的控制、地主、土匪的恐吓,很多群众都不敢接近我们这些被称为“八爷”的人。致使我们的干部、战士进不了村、叫不出门。只好在开洼里住,食黄蓿喝咸水,住“蛤蟆蹲”,有时与敌人在大苇塘里周旋,吃尽了风吹雨打、蚊叮虫咬之苦。更为严酷的是在日、匪勾结下、制造的南抛庄、赵连庄和小王庄等几起重大的惨案中,使我近百名干部、战士惨遭敌人杀害。然而,环境越是残酷,我们的斗志越加坚强。正如工委付书记洛涛讲的:“要是怕死就不到这里来了。”因而在津南工委领导下的两支抗日武装、密切配合、连打胜仗。其中发生在我区比较著名的战斗有:
1944年8月,攻克马棚口敌人据点;同年秋,武装掩护人民抢割大安等日伪农场的稻子;8、9月间,拔除小王庄炮楼;10月,摧毁潮宗桥伪警察所,并再次袭击小王庄伪军;12月,智取小王庄据点。
1945年春节,火烧钱圈大苇洼及沙井子、刘岗庄、敌人的苇垛;2月,拔掉马棚口村北岗楼;麦收时节,武装掩护人民将马圈、赵连庄敌人的两千亩麦子抢割一光;8月,取得刘岗庄阻击战的胜利。
1946年11月,潮宗桥歼灭逃敌。
1947年3月,先后取得小王庄渡口之战和小王庄反围攻战的胜利。
这些胜利都给了敌人狠狠地打击。仅在1944年10月小王庄一战,就俘敌百余人,缴长短枪70余支。又如钱圈苇塘及沙井子、刘岗庄等村的敌伪垛被烧之后,震撼了天津敌酋,沉重打击了日寇掠夺物资“以战养战”的反动策略。进而大大鼓舞了我区人民,密切了党群之间、军民之间的鱼水情,使“一委两队”的干部、战士们不仅要以武装斗争开始,随时准备打仗。而且要抓紧时机,潜入各村,访贫问苦、串联扎根、想方设法接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启发群众觉悟。在建立“秘抗团”的基础上,发现培养骨干,发展党员。积极开展建党、建政工作。我区最早的党支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1944年9月,北抛庄村农民张长玉在运河西塔里庙参军后回到家乡搞地下工作。同年10月,武工队小队长刘增旺和靳雨辉在中旺集上,按照上级的指示,与张长玉接上关系,并经二人介绍,张长玉首先入党。接着发展北抛庄的李仲普、刘云登二人为中共党员。即于1944年10月建立北抛庄村党支部。
与此同时,武功队长周继发在钱家圈(即今钱圈)与曾在天津北洋纱厂工作,后经天津地委李培良、卢绍亭介绍入党,参加过天津“二五”大罢工,因躲避敌人悬赏缉捕,于1941年回到农村,隐瞒身份两年多的钱富贵接上了头,并在钱圈发展了刘歧山、王玉涛等第一批党员。建立了钱家圈党支部。他与北抛庄党支部成立的时间相比,孰早、孰晚?尚待考证。故均称我区最早的党支部。
(程存志整理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