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它东临渤海湾畔;西靠津南、东丽两区;北邻天津宁河与河北丰南二县;南与西青区、静海县及河北黄骅市相依,是天津市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追溯其历史由来,可以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原塘、汉、大三区当中,最早为人所熟知的当属塘沽。塘沽自19世纪以来,海洋化工、船舶修造和港口事业逐步兴起,加之铁路、公路及水运的四通八达,早已是各方客商和实业家们云集之地。特别是塘沽地处海防前沿,素有“京津屏障”、“海上门户”之称。在我国近代史上,曾经是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前哨阵地。八国联军的入侵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沉痛的记忆,在这里也取得过闻名下遐迩的“大沽之战”、“北塘之战”和“庚子之役”的胜利,给了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
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滨海中部的塘沽。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许多抗日爱国青年,由山海关沿京津通往辽沈的铁路线,先到塘沽,他们三五成群地在街道上、码头上唱出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并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打倒日本鬼,不做亡国奴。当时的国民政府却采取了一再妥协、忍让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蒋介石竟派何应钦与日本关东军代表签订了《塘沽协定》 ,使塘沽人民亲眼见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协定》的产生。1936年7月,又在塘沽发生了向日寇委曲求全的“大沽冲突事件”。特别是,1937年6月,日本海军的军舰、炮艇竟然直接开入海河,坦克、军车也横冲直撞地侵入塘沽。驻守在当地的国民党军,竟然按兵不动,奉命不战而退。从此,塘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受尽了屈辱与苦难。在当时白色恐怖下的敌占区里,只有党的地下活动,尚未发生过公开的对敌武装斗争。在滨海北部的汉沽,其抗日形势就大不相同了。该地区在冀东大暴动的影响下,从1942年开始,中共丰(润)玉(田)宁(河)联合县委,便派武工队和工作团,开辟汉沽新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和村政权,并通过游击战,消灭日伪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八一五”日本无条件投降。同时,在滨海南部的大港,在中共冀中八地委(后改九地委)的领导下,1943年10月,冀中军区八分区(后改为九分区)便派遣津南支队挺进津南,随后又派来九分区武工队(即小说、电影、电视剧《敌后武工队》的原型)通过与日伪军、汉奸、土匪等开展一系列的武装斗争,取得了节节胜利。在不断开辟的敌后村庄里,他们依靠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巩固抗日民主政权。1944年春,成立了中共冀中九地委津南工作委员会。1945年5月,又在津南工委的基础上,建立了津南县委和县政府。滨海大港地区遂属津南县的一、三区,成为县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不久便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程存志整理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