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李铁军报道贾磊摄影
“七一”前夕,记者来到滨海新区区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边拿给记者看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天津市革命遗址图册》和《红色印迹》两部著作,边介绍说,天津市革命遗址总数为272处(现存121处,已拆除或损毁151处),其中滨海新区10处,它们分别是:中共塘沽第一个支部旧址,中共津南县委员会、津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潮宗桥战斗旧址,小王庄桥战斗旧址,袭击美军弹药库战斗旧址,塘沽烈士陵园,汉沽烈士陵园,大港英烈园,万人坑纪念碑,赵连庄惨案旧址。新区革命遗址,从形成年代来看,多为党的大革命时期以后,特别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0处遗址除第一个支部和袭击美军弹药库战斗旧址无存外,其余8处或有纪念碑(纪念园)或有实物,依稀能寻找到往昔的印迹。
革命遗址是革命历程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党的宝贵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滨海新区的光荣革命传统,对建设美丽滨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塘沽
第一个支部旧址
6月22日上午,记者乘坐936路公交车来到于家堡高铁站。围着在蓝天下熠熠生辉的高铁站步行一周,只见崭新的马路边,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宝龙国际中心等一座座美观的楼宇静静矗立在阳光下,但三槐路10号——中共塘沽第一个支部旧址(原塘沽扶轮小学)已无处可寻。在自贸区公交站牌下,记者打到一辆出租车,上车和司机一聊,没想到这位徐师傅是土生土长的“老塘沽”。他告诉记者,宝龙国际中心现在的位置就是三槐路,再早它与公安街、永泰路、老弯道毗邻。他讲起自己的爷爷、大爷当初就在老弯道铁道上扒火车,偷日本人的枪支。
塘沽博物馆地方历史学者告诉记者,1934年9月,董昆一等在塘沽扶轮小学建立了中共塘沽支部,开展抗日宣传。这是塘沽的第一个党支部。1936年2月,中共塘沽支部改建为中共塘沽特别支部,7月改建为中共塘沽区委。1995年7月10日,中共塘沽第一个支部旧址被原塘沽区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段历史重回眼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大批难民逃亡关内。吉林省和龙县教育界的董昆一、周铭新、杨明周、周致远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反帝大同盟,宣传抗日,遭日军通缉,被迫入关到北平,其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董昆一、周铭新、杨明周和周致远等人因职务调动来到塘沽扶轮小学任教,与中共天津市委负责宣传工作的文斐然接上党的关系。同年9月,经市委批准,董昆一等在塘沽扶轮小学建立了中共塘沽支部,即塘沽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塘沽支部建立后,一面开展抗日宣传,揭露卖国的《塘沽协定》真相;一面着手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为发展党的力量,党支部以筹建塘沽扶轮小学新河分校的名义,将外地一批共产党员调入塘沽,并建立了新河分校党小组。为配合“一二九”运动,塘沽党支部组织进步青年二三十人在塘沽英语补习班(现天碱俱乐部附近)集会,宣传“一二九”运动,动员青年抗日救国。与此同时,还组织了塘沽青年学术研究会,出版油印小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6年2月,根据中共天津市委指示精神,中共塘沽支部改建为中共塘沽特别支部,继续领导塘沽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万人坑纪念碑
沿新港路往东,在二号路与一号路分界处,有个狭长的三角地带,从远处就可以看见一块直冲向上的白色的尖尖石碑矗立着,如刀如戟,那是无数劳工愤怒的呐喊与悲鸣。这就是万人坑纪念碑。
记者曾于去年采访到万人坑唯一健在的见证者——87岁的左文治老人,老人病卧床上,讲起他11岁进“新港港湾局”给日本人当杂役时的凄惨生活情景时,老泪流淌。没想到当天再打电话时,老人已去世。
通过采访多位新区文化学者,记者了解到,1943年冬,日本“华北劳工协会塘沽办事处”成立,设在于家堡。劳工收容所初时设在今海门大桥一带北岸,不久迁至新港四号码头一个“冷冻公司”仓库。日本侵略者从华北各地抓来的劳工在此看管,经过照相、验血、检疫和编队之后,分批运往日本和我国东北等地。“劳工营”的伙食极差,霍乱等疾病蔓延。起初,一天之中死几个人,就让人抬出去。之后死的人太多,就改用驴车来拉。再后来,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竟在离“劳工营”不远处挖了几个大坑,把因病致死或因被殴打、被虐待致死甚至奄奄一息的劳工扔进坑中,逐渐形成了“万人坑”。1944年6月,劳工中的地下党员刘建民和范自强发动劳工举行大规模暴动,共有114人逃出了敌人的魔掌。
小王庄桥战斗旧址津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大港潮宗桥战斗旧址
如今的小王庄镇花香鸟美,是滨海新区的世外桃园。谁能想到,战争年代减河边的血雨腥风中,革命志士无数次在此冲锋陷阵,保家杀敌?小王庄村所在的小王庄镇原属河北,这里是天津的“革命老区”,曾是津南县委所在地。著名的“敌后武工队”就是以这里的战斗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由于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小王庄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减河上的桥梁渡口更是发生过数不清的争夺战,著名英雄左云隆烈士就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小王庄桥战斗旧址位于小王庄镇津盐公路与马厂减河的交叉点。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桥头的减河堤上修建了炮楼。1944年7月,冀中区九分区武工队长杨山泰率五名武工队员,在小王庄镇附近的津盐公路上成功伏击了日伪军的一辆汽车。9月,九分区武工队曾两次攻打小王庄桥,将炮楼捣毁。解放战争时期,津南支队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争夺小王庄桥的战斗。其中1947年3月和7月的争夺战规模较大,最后以津南支队的胜利告终。现在的小王庄桥依然矗立在马厂减河上。
走访中,记者来到村口的水塔下,村民告诉记者,这里曾埋葬了很多尸体。原来抗战时期,国民党29军为了阻止日寇南侵,曾在这里激烈血战,血染红河水。
中共津南县委员会、津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小王庄镇南抛庄村。1945年5月1日,中共冀中区九地委决定撤销津南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津南县委员会和津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津南县委、县政府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与日伪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1月14日,国民党军队在美军支持下袭击南抛庄,杀害了两名县委干部,出于安全考虑,津南县委、县政府迁出南抛庄村。
大港潮宗桥战斗旧址位于中塘镇赵连庄界内马厂减河上。1937年,日军在潮宗桥桥头设立据点,修筑炮楼。1944年7月,津南支队重新夺回潮宗桥。1946年11月,驻防在甜水井和潮宗桥村的渤海区津南支队副队长储国恩率队在潮宗桥伏击国民党军队并取得胜利。1983年,潮宗桥拆除,附近修建了新的大桥。
相关链接
袭击美军弹药库战斗旧址
袭击美军弹药库战斗旧址位于新河街四道桥附近。1945年9月30日,以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为目的的美国海军陆战队1.8万人在塘沽八号码头(现天津港务局第三港埠公司)登陆,在塘沽四道桥附近建立了一个军火补给站(弹药库),运来大批美式武器弹药存放在这里,由美海军陆战队加强第一师司令官何华德负责,第一师所属第五团一营希非尔德上尉连驻守。这个弹药库是华北地区的美蒋军火补给站,对华北解放区威胁很大。中共宁河县支队由队长武宏率领,侦察员多次到新河庄、四道桥一带察看地形、敌情,决定先用小股兵力打一下,闪电式突进去,搞一部分弹药就走。1946年10月和1947年4月,先后两次出动1000多人进行夜袭战,打死打伤美军60余人,缴获子弹10万余发,炸药20多箱,机枪2挺,卡宾枪、步枪40余支,焚烧了美军弹药库的一大部分,对美国侵略者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塘沽烈士陵园
塘沽烈士陵园坐落在新河街新北路增1号,始建于1954年1月,原是1949年解放塘沽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烈士纪念堂大厅内安放着为解放塘沽战斗牺牲的455名烈士的骨灰和英名录。
汉沽烈士陵园
汉沽烈士陵园坐落于汉沽街新开北路8号,建于1956年11月。陵园内有烈士墓120座,安葬着在天津战役和解放汉沽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陵园中央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北面是革命烈士纪念馆,有120余件展品陈列于馆内展厅。另有11位烈士的骨灰陈列于骨灰室。此外,园内还陈列着射程达10公里的现代火炮、军用直升机和清代抗击外敌入侵时使用的火炮等文物。
大港英烈园
大港英烈园位于古林街官港森林公园14号地,天津市绿化基地之一的官港森林公园内。烈士墓区成弧形,瞻仰区中心为圆形,取“日月同辉”之意。烈士墓志铭碑整体呈红色,正面镌刻着119名烈士的名字。
赵连庄惨案旧址
赵连庄惨案旧址位于中塘镇赵连庄村。这里是抗战时期中共津南工委第三工作组(后改为津南县三区)经常活动的地方。1945年10月23日夜,国民党地方部队百余人袭击正在赵连庄集结的津南三区区长傅书楷等百余名干部。仅有少数干部、战士突围,其余均被捕或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