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用过的老纺车、锄头、耕犁、笸箩……在海滨街刚刚落成的农展馆内,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一件老物件看上一眼,就能勾起大家心底的浓浓记忆。展厅内陈列的农机具、各种旧式用品等富有农耕时代特色的实物档案展品,让参观者特别新奇。农展馆位于海滨街四季田园内。展览馆的落成恰逢沙井子三、沙井子一等五个村建村60周年之际。走进馆内,一幅幅介绍海滨街各村村史的资料照片悬挂在墙壁上,向大家展示各村的概况和组织沿革。农展馆工作人员介绍:“陈列馆摆放的多件物品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通过资源整合整个展示馆分农村历史缩影和创新驱动开新篇两个展区。在农村历史缩影中又分了“盐碱滩涂筑新梦”、“饮水思源”、“炊烟升起”、“市井百态”、“稻花香里说丰年”、“大地文具”六部分。”
(现场图片)
展现农村生活的巨变------在市井百态展区, 一副反映农村生活跨越60个年头的立体长卷图惟妙惟肖。从“毛草房”到“ 小二楼 ”再到 “ 小别墅 ”,从土衣土布的下棋老伯到穿衣“中西结合”的乡村老板,从扭秧歌到跳广场舞、从老头下象棋到老太玩iPad……形形色色的陶艺文化展现着海滨街农村生活的巨变,每个人物都是手工制作。沙井子三村书记高仰林坦言:“市井百态展区记录了我们各村从1956年开荒至今的发展历程和民风民俗文化展示。60年,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巨大转变,我们之所以要记录这段历史,就是要把老一辈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不断传承下去,从而建设更加美丽富庶的新农村。这一部分我们添加了民俗文化,诸如:爆米花、玩玻璃球、卖糖葫芦的等等,人文特色与创业历史相结合,构成了独有的景观。”
(现场图片)
传承乡村记忆------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一些老用具因为没有“用武之地”面临着被丢弃的现状。为守住乡村的“历史”文脉,传承“记忆”精气神,海滨街在文化体系建设中巧妙地融入了“乡村记忆因子”,因村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农展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 实现了对乡土文明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前来参观的张大爷说:“ 农展馆内的这些老物件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可能是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但对于现在的新生代来说,可能就是陌生的历史记忆。他们代表的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在“农耕文化”板块里,摆放了木犁、锄等农具,配合墙上张贴的图照,展现了上一辈人辛苦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从小在油区长大,我原先都不知道竟然有这么多宝贝藏在村里。”一名油田职工李先生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与其说在整理民俗文化,不如说是让观看的我们受到熏陶和滋养,让我们体会勤劳的村民是怎么用双手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的。”
小小的农展馆,浓缩了几十年精华。一件件物品留存往昔记忆,一幅幅图片记录历史变迁,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乡愁”寄托着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情感,承载着城市历史的人文记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城镇化建设既要为群众带来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也要延续历史文脉,让“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留驻海滨街。
(投稿人: 赵 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