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滨海新区档案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三个走向”重要论述,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使命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竞进、担当作为,以数字化建设为主线,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便利化服务为重点,持续完善档案资源体系,不断提升档案保护利用服务水平,有力推动新时代档案工作提质增效。滨海新区档案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馆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设施设备齐全,有效满足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需求。现有馆藏纸质档案381个全宗,77.5万卷、77.6万件,专业(民生)档案17种56万余卷。2019年被评为天津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1人被评为天津市档案工作先进个人。
- 坚持数字化赋能,提升档案管理精度。紧跟新时代档案工作步伐,2019年即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按照国家档案局测评标准,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和数据格式不统一、国产替代系统需兼容等难题,依托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建立涵盖档案全业务环节的档案管理系统,全面升级档案资源总库、档案资源管理库和档案资源利用库,实现了档案数字资源“收、管、存、用”信息化管理,真正做到了以信息化驱动档案工作现代化。完成档案数字化扫描2863万页,照片、音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2021年3月高分通过国家档案局专家组测试,成为京津冀地区第一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 坚持便利化服务,提升档案为民温度。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档案服务作为工作落脚点,常态化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机制,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只跑一次和绿色通道四项机制,打造“四个平台”,持续提升档案服务效能,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是建立民生档案服务平台,依托全市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查档用档服务延伸到全区所有街镇,实现网络平台全覆盖,打通查档利用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建立婚姻档案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婚姻档案数据与民政部门无缝链接、共享共用,方便群众就近查档。三是建立跨省馆际查询平台,相继与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省(市)16个市(区)档案馆签订跨馆查档协议,为群众异地查档用档提供便捷服务。四是建立机关文档服务平台,在区级机关集中办公地设置文档服务中心,为30多个机关单位提供档案管理利用服务,达到资源集约、服务便捷的效果。
- 坚持时代化办展,提升档案育人热度。紧扣时代发展需要,发挥档案育人功能,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展览,真正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冰冷”的档案“热”起来。精心举办“新中国的记忆——馆藏珍贵照片展”、“走进古籍 品读家国情怀——滨海新区古籍科普展”等多个线上线下展览,接待部队官兵、干部职工、居民群众、中小学师生近10万人次参观。精心举办“家训家风家谱展”,选取古圣先贤和老一辈革命家及当代英模人物从严治家、勤勉持家、厚德传家的优秀典范开展具象化宣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滋养干部群众立德修身、廉洁齐家,培育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新风尚,被命名为天津市家教家风创新实践基地。
- 坚持机制化联动,提升档案治理力度。积极探索局馆联动有效模式,持续推动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局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商解决制约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建立局馆业务协同联动机制,优势互补、密切配合,携手抓业务培训、指导检查、课题攻关等,有效解决了以往工作中的难点、盲点问题,推动档案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近年来,局馆深入92家立档单位开展联合检查,把监督检查、业务指导、优化服务贯穿始终,从档案工作机制、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等五个方面26个项目进行检查,及时反馈问题,督促落实整改,让联合检查成为既推动工作又服务基层的有效途径,达到了以查促改、以查促建、以查促优的效果,全面提升立档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
5.坚持精品化修志,提升存史资政亮度。坚持守正创新,树牢精品意识,注重以“志”启“智”、以“志”创“制”、以“志”促“治”,更好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以争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为引领,聚焦地方特色,深挖工作亮点,高质量编制新区年鉴,系统化总结、全方位展示滨海新区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果,《天津滨海新区年鉴(2022)》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
|